-
滨河之声丨伊川县滨河高中家校共育分享系列——《“赢得“孩子而不是“赢了“孩子》
2023-07-28
家校共育
学校教育是主体,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;家庭教育是基础,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。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,老师应当尽职尽责,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;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,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”,不要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,教育孩子的责任就一股脑儿地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,自己可以当“甩手掌柜”。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,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。
在学生成长的这条路上,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,老师和家长应携手同行,相互尊重、相互包容,家校合作、协同育人,才能达到“1+1>2”的效果。如果有一天,家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地方,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“加班群”,成了家长盲目点赞的“夸夸群”……那么家长群就会成为日常“压力群”,就失去了家校沟通的本意,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,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、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。
真正的家校合作,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,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,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,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。在此基础上,划好家校共育的“经纬线”,理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、职责边界,才能各负其责、同向而行,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,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。
【推荐词】一个极有情怀的教育者,平凡而质朴,善良且真诚,侠义与柔情并存,幽默与睿智相伴,他是歌者,用清脆的嗓音演绎教育的奥秘,他是智士,用丰厚的学识诠释人生的哲理。
《“赢得”孩子而不是“赢了”孩子》
“赢了”孩子,是我们用控制、惩罚的手段战胜“赢了”孩子孩子,会使孩子成为失败者,失败会导致孩子反叛,或者盲目顺从。
“赢得”孩子,是维护孩子的尊严,尊重孩子,“赢得”孩子,才能使孩子心甘情愿。
赢得孩子,我们就要懂孩子。
农民种庄稼,只有爱是不行的,还需要懂得方法,什么时候播种,什么时候施肥,什么时候浇水,才会有好收成。教育孩子也是如此。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,阶段特征,在不同阶段,我们应该做什么事,遇到问题如何去解决,孩子才会有一个好未来。我们要明白:索取,反而不得;束缚,反而难控;阻止,反而叛逆。
从来没有什么横空出世,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,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。孩子的前途,不仅拼自己,还要拼父母,是两代人甚至几代人叠加的结果。父母是孩子的环境,父母好了,孩子才会锦上添花。
相关文章

回顶部
Copyright@2008-2015 伊川县滨河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