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教育是主体,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;家庭教育是基础,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。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,老师应当尽职尽责,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;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,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”,不要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,教育孩子的责任就一股脑儿地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,自己可以当“甩手掌柜”。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,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。
在学生成长的这条路上,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,老师和家长应携手同行,相互尊重、相互包容,家校合作、协同育人,才能达到“1+1>2”的效果。如果有一天,家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地方,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“加班群”,成了家长盲目点赞的“夸夸群”……那么家长群就会成为日常“压力群”,就失去了家校沟通的本意,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,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、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。
真正的家校合作,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,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,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,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。在此基础上,划好家校共育的“经纬线”,理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、职责边界,才能各负其责、同向而行,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,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。
【推荐词】一个极有情怀的教育者,平凡而质朴,善良且真诚,侠义与柔情并存,幽默与睿智相伴,他是歌者,用清脆的嗓音演绎教育的奥秘,他是智士,用丰厚的学识诠释人生的哲理。《父母如何与孩子共度高考》
各位家长朋友们,大家好,我是滨河高中家校共育讲师团讲师叶向锋。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"父母如何与孩子共度高考"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,高考将至,如何与孩子共度高考呢?
一要稳定情绪,保持愉快的心情。“考试焦虑”在有些家长身上体现得比孩子还明显,高考前家长要保持愉快的情绪、平和的心态,为孩子营造宽松、自然、愉快的家庭氛围,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,便于稳定孩子的情绪。有的食不甘味,夜不安寝,而家长的“不安”最终会造成考生的“不安”。坚决避免家庭纠纷,有不同的意见进行协商而不要发生口角。冷静对待有关高考信息,更不能把一些小道消息随便传给孩子。
二要创造安静和谐的家庭环境。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、情绪稳定地进行复习,考前家里气氛要和平时一样,该干什么就干什么,尽量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。过分关心会让孩子产生要是考不好对不起父母的想法,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,不利于孩子考试的发挥。作为家长应该淡化高考气氛,让孩子自己去复习。尽量摆脱外界干扰,在孩子高考备考阶段少会客,有关应酬在家庭以外进行。
三要轻松自然,防止过分关注。家里聊天的内容不要过多涉及高考,找些比较轻松的话题去谈,多表扬鼓励孩子,多倾听、多疏导,学会欣赏孩子。对孩子的关心适可而止,只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在关心他们就可以了,节奏紧张而心态放松是最佳状态。而有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,孩子复习功课时一会儿给孩子冲杯热牛奶,再一会儿送水果,有的甚至在孩子旁边陪读,这种过度关怀孩子的做法使孩子产生压力。言辞上应适度地“冷淡”高考话题,切忌临考前过多的叮嘱和唠叨。
四要陪伴孩子适当放松,消除疲劳。高考前学校安排了许多模考,大量的练习搞得孩子筋疲力尽,头昏脑涨,可谓身心疲惫,结果不仅影响心情,也影响复习效率。家长可陪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运动,聊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,散散步,聊聊天,相互沟通,也可以提醒孩子听听轻音乐,便于放松心情,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,消除疲劳。
五要稳定孩子原有的饮食习惯。吃饭不必刻意,孩子平时吃什么就吃什么,爱吃什么就吃什么,只要孩子食欲好,关键是要做到营养平衡。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营养都会得到满足,不在于给孩子增加什么蛋白质就能提高什么记忆能力。
总之,家长是孩子情绪的稳定器, 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,拥有平和的心态,以助于孩子调整心态。尽量做到顺其自然,保持原有的生活节奏,经常抽空陪伴孩子,学会做孩子的顾问,提出建议而不插手干预。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,以平常心对待,稳定自己的情绪,使孩子轻装上阵。
在做智慧父母的路上,我将和大家一起前行,一路陪伴,我们下期再见!